安徽糍粑图片大全(美味糍粑风情画册)

安徽糍粑图片大全

安徽糍粑丰富多彩,融合了当地的传统风味和独特特色。糍粑是一种以糯米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小吃,口感软糯,香甜可口。在安徽,糍粑有着悠久的历史,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制作方法和口味。黄山糍粑是其中一种经典,它选用当地优质的糯米,搭配花生、桂花、红糖等原料,经过精心制作而成。吃上一口,香气四溢,甜而不腻,是当地居民喜爱的传统美食之一。另外,巢湖糍粑也颇具特色,以其口感独特、香甜可口而受到欢迎。制作过程中,加入当地特有的食材和独特的工艺,使得糍粑更加具有巢湖地域特色。总的来说,安徽糍粑以其丰富的口味和多样的制作工艺,成为了当地不可或缺的美食之一,也是传承着历史文化的代表之一。

安徽宿松:家乡的美味水菊粑,你想吃吗?

水菊粑是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太湖县、潜山县等地的特色糍粑,主要由水菊和大米粉制成的。在清明节这一天,老安庆人做粑、吃粑,表达更多的是对亲人的想念,对健康的祈佑,对美好生活的企盼。“三月三,要吃粑”,是老宿松人流行至今的一种风俗。无论是蒿子粑、毛香粑,还是水菊粑,粑文化除了作为乡间的传统美食,让人大饱口颐之福之外,也赋予了人们对故土的一种情怀。水菊又名鼠曲草,清明菜、寒食菜、粑菜,四五月开细小的头状花。在我国的华中、华东、华南及西南各省的原野、田坎、路旁均有生长。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之际,尤其是清明前后,宿松人们便会采摘水菊做水菊粑,做水菊粑几乎成了家家户户迎接春天的一个标志传统。现在,很多吃水菊粑长大的人,已走出乡村,住进了大都市,但他们仍念念不忘家乡的水菊粑,特别是每到农历三月三的时候,水菊粑就成了他们心中最向往、最美好的思念。对于他们来说,水菊粑,永远都是无法忘却的家乡味道。清明节将至,回农村老家来个水菊粑尝尝鲜!

清明节将至,田岸上,油菜地里,水沟边,到处都有人采摘水菊的身影。特别是清明前后,正是水菊生长时期,吃不掉还会留点起来脱水保存,保存的好过年都可以吃,不过水菊一旦开花就老了不能食用。采摘水菊,一定要看清楚了,不能采错了。水菊和毛香长得很像,毛香多生长在大山里,叶片比较大,颜色更鲜绿,香味更浓郁,而水菊在田间地头多常见,香味清淡。春风里,一棵棵毛茸茸、淡绿色的水菊,从土里探出了头,匍匐着身子向四周蔓延。清明节前后,拿着铲子,拎着篮子,到田埂边挖水菊,不到两个小时,就能挖到大半篮子。掐水菊,必须在刚出地面时掐其嫩苗食用才鲜美。

采摘水菊

每逢清明节前后,春暖花开,家家户户都要走进田野,寻找一种散发出淡淡清香的水菊,采摘回来后,和着米粉一起做成水菊粑食用。水菊粑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首先是对采摘的水菊进行分拣,剔除根须和杂物,用水洗净后,接着将它碾成泥状,然后掺到米粉里揉。现在,人们为图省事,都采用机械进行碾压。水菊粑用的粉,都是米粉,由糯米粉和籼米粉组成,用糯米粉是为了增加粑的糍性。粑里面包上馅,味道更美,粑馅多是用葱蒜、酱干、腊肉、粉丝等食材做成。粑做好后,都装进蒸笼里,放在灶台上煮。不到半个钟头的工夫,便香气四溢,满屋子都充满着水菊粑的香味。刚出锅的水菊粑,菜香扑鼻味道鲜美,食后回味无穷。

制作水菊粑

揭开蒸笼盖,一阵香气扑鼻而来,热气腾腾的水菊粑,白中泛绿,光滑而又细腻,轻咬一口,口齿留香,嚼在嘴里,津津有味,让人回味无穷。如今,水菊粑不仅是一种传统美食,还被赋予更多的内涵,对故乡的思念,对健康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到清明时节,家家户户都会放下农忙,一家人一起采水菊、做水菊粑,分享美味,享受团聚的欢乐。清明祭奠扫墓的时候,也不忘带上两个水菊粑,恭敬地供奉在先人的墓前。在外地务工的宿松人纷纷感叹说,每到这个时候总是情不自禁想起水菊粑,那是永远无法忘却的家乡味道。小伙伴们,安徽宿松水菊粑,家乡的味道,你想吃了吗?

槎水打糍粑,记忆中的潜山乡土风味!

糍粑,一个被赋予了家乡记忆的美食,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的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在潜山街头,有着这么一个身影,他骑着三轮车沿街叫卖“卖糍粑~槎水糍粑~”,坚持每天手工打糍,现打现卖,至今已有8个年头了。

8年的时间里,他穿梭在潜山大街小巷,56岁的张成林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靠着这门打糍粑的手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

“我啊,是槎水波罗人,打糍粑这门手艺是从老一辈的手里流传下来的,以前都是自己家里做着吃。2010年家里有个兄弟跟我说潜山城里没看到有卖糍粑的,槎水糍粑还挺有名气的,要是经营这个小生意,应该前景不错,我想着在城里有个稳当的生意活也好,可以照顾身患精神疾病的儿子,我老伴身体也不好,都需要人照顾……”张老向我们说起卖糍粑的初衷。

张老说,为了保证口感更鲜美,他要把糯米洗净,然后在清水里泡一夜。泡米虽看似简单,但如何拿捏时间同样很重要,泡的时间太短不行,而泡太久,又会尝起来水分过多,不纯正。

第二天一大早,将泡发的糯米滤干水,放入传统的木甑里。这甑呈桶状,上宽下窄,底部有小孔,有如现代的蒸笼。蒸的时候,张老还在甑的顶部铺一块老布,用于调节蒸汽,使甑里的糯米饭均匀受热。

待甑里糯米蒸得烟雾缭绕的,再持续蒸上十多分钟左右,雾气渐稀时就表示糯米蒸熟,就可以取下木甑来打糍粑了。

糯米蒸熟后,张老不紧不慢地将木甑里的糯米饭舀在桌上早已准备好的白净老布上,紧接着提起布的四角,双手一拧裹起来,放到石磨上使劲揉捏,片刻之后,摊开老布,二十几斤的糯米饭黏成一团。撤去老布,老张双手抱起大糯米团,高高举起,死劲的砸向石磨,发出重物撞击大地的闷响。

张老一边捶打糍粑,一边介绍,手工糍粑最大的问题就是费力,但绝对干净、卫生。这一幕看起来简单,实则不然,打糍粑也是个技术活。讲究快、准、稳、狠!力度要大,速度要快,这样糯米饭才能打得均匀,打得瓷实,黏糊糊的有韧性。

“也有人建议使用机器打,这样会轻松一点,我的体力大不如前,现在喘的厉害,但我还是觉得,用机器打出来的糍粑谁都能做,那就不是糍粑了。”张老倔强的说道,“现在还打的动就打呗,等打不动了就不做了!”看着不辞辛苦的张老,我想手工的食品就是不同的人亲手制作出来才更美味,带着自己的心意和热爱,这才是食物应该有的味道。

“熟了!好熟滴!”不一会儿,原先的糯米团就被张老砸成黏糊糊的一团,砸好的糍粑被放到蔑筛里,张老用玻璃瓶将它均匀的铺展开。张老喊来老伴儿将糍粑切成薄些的四方块,大妈从一旁拿出几个袋子,对我们说:“这是我们自家打磨的芝麻粉和黄豆粉,糍粑与它们搭配着才好吃,你快尝尝!”

拿起一块沾满芝麻的糍粑,轻咬一口,芝麻的香味与糍粑糯味完美融合,入口糯而不粘,口感细糯柔软,芳香四溢,还有那记忆当中的“老味道”, 全程无任何添加剂,这便是大山里原汁原味的手工糍粑!

看着张老一家紧张而有序的忙碌着,看着香喷喷的糍粑整个制作过程,看着张老在寒风中叫卖的身影,方才懂得“种田人方知粮食可贵,打糍人才晓糍粑不易。”原来,小小的糍粑摊背后也有很多心酸呐!

“前几年刚开始的时候生意还好,这两年生意不景气,一天除去成本也就只能挣到几十块钱,有时候很晚都卖不出去,心里挺着急……”张老有些低沉的说道,“但我不怕辛苦,家人就是我坚持的动力。”

守着一个小摊铺,支撑着一家人的经济来源,在潜山,这样的人家可能还有很多吧!看着寒风中倔强的张老,我满心希望这个世界能多一些善意,当我们看到街头吆喝着“卖糍粑~槎水糍粑~”,能够偶尔停下来买份这纯手工、原汁原味的糍粑,便是对他生活最大的激励!

猜你喜欢